本文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入手,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分析我国县市级大学的发展现状、前景、意义和价值,进而探寻“高等职业教育前移”这一事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前移”指的是在目前大学集中在省会城市的状况下,在大中城市大学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把职业技术大学(职业大学)逐步向地市级城市、经济状况较好的县级城市推进,经济条件一般的县级发展职业中专,有条件办职业大学的县发展职业大学,以拉近求学人员与学校的距离,降低上学成本,拉近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距离,降低人才使用成本。
一 发展县市级大学的背景与条件
我国县市级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张家港市(1986年原沙洲县更名为张家港市,隶属于苏州市)投资创办了沙洲职业工学院。作为教育部批准的有招生资格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沙洲职业工学院成了我国第一所县市级公办大学。县市级大学对于解决农民子弟完成大学教育问题,降低大学教育成本,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就地培养当地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口数量大提供了生源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持续上涨。虽然,目前我们国家适当控制高校招生增长幅度,但并不是说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达到了极限。相反,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规模再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的投资渠道应随之进一步拓宽,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种资金的进入,引导大中型企业积极地将资金投入到县市级高等学校的建设之中,或联合开办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或联合进行科技或产业开发,因为,企业通过对高校的投资也可以取得未来经济效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企业是教育成果的主要摘取者和教育投资的主要受益者。通过对高校的捐赠,以及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培训项目支付费用,包括私人捐钱和捐物,如建筑物、图书和设备等,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社会声誉和树立企业形象。因此,可以说与企业联合办学也为县市级大学的创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人口受教育年限与发达国家也有较大差距。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科技人才相对数量少,总体水平不高,尚不足以满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83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由小学毕业提高到初中毕业,而发达国家和新工业化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都在11~14年之间。虽然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低3年以上,而且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明显低于2000年126%的世界平均水平。城镇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为329%,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其中的4%。在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之后,要提高全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必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25%左右,提高受大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数量大和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民及其子弟上大学的愿望仍呈现上升趋势,迫切需要加快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就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市已经具备了开办大学的条件。
我们通过调查也发现,发展县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有利于解决大量优质农村学生的升学问题。调查中发现,目前县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因此发展县级优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对于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县市级大学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历史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其中,提高9亿农民的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须培养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提高9亿农民的素质。目前,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还很低。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大多存在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素质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技一线人才稀缺,乡镇专业医师断层,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方面。
面对这样的现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采取有力举措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应用开发人才、中小学师资人才和医疗卫生人才,这无疑为改变农村人口的教育现状,完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教育体制,包括县市级大学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大众化教育的快速推进引起教育质的变化,标志着职业教育时代的到来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数量指标,来自于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理论。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于1973年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主持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发展和质的变化》,首次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理论,即:以18~21岁适龄青年为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为标准,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内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属于“普通高等教育阶段”。从马丁·特罗的三阶段论理论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1999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共1942所、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比1998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00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1813所、普通高等学校1041所。
200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1911所、普通高等学校1225所。
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普通高等学校1396所,毛入学升至15%。
200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110所,普通高等学校1552所。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9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
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普通高等学校1731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
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73所、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教育部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发展公报》。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从1999年开始,每年高校都要大幅扩招。199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比1998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03年达到17%;2004年达到19%;2005年达到了21%。通过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9~2003年短短5年内,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的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少数人那里,而是成为大众共同享有的福利。
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我国著名学者潘懋元归纳了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量的变化和质的10个维度变化。
在大众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对象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一定资格者的权利,吸纳对象变得广泛了;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政府行政人员和学术人才,而是更多的培养技能人才了。按照上述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了。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15%毛入学率只是刚刚跨过大众化的门槛,要向大众化的最高(50%)迈进,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日本金融学会会长清水启典博士于2006年11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会上发表演讲,提出中国面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挑战,需要新建9000所万人大学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然而,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占份额较少,尚不符合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功能。我国近几年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问题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快速推进,必然引起教育质的变化,标志着职业教育时代的到来。在目前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虽然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精英教育,但大量培养的应该是职业型应用人才。县市级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主战场,积极推进县市级大学的创办,能够培养中小城镇急需的、能留得住的、为本地服务的实用人才,促进中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培养费用相对低廉,能吸引县市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中的生源中国从1989年开始实行大学收费制度。当时,每学年学费200元,当年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元。200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说,随着高校教育收费制度的实行,一部分困难学生出现了上学难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学生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大学生上学的成本很高,在北京以一个学生一个月生活费300元算,加上4000元左右的学费和回家探亲等其他各项费用,一年将近要花1万元。到2005年,教育部确立了大学收费的新标准:除了艺术等专业收费每学年在万元左右外,其他普通专业收费一般在5000元、5500元、6000元三个档。目前,大学学费一般在5000元到1万元不等。日益昂贵的教育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偏远贫苦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中的前进脚步。
我们课题组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县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费较其他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低。7432%的学生负担的年学费在15000元~19999元之间,人年均17011元;而直辖市、省城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446%的学生的年学费在20000元以上,人年均21888元;地级市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也有4835%的学生的年学费在20000元以上,人年均29535元。
从学生月生活费方面看,县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中,79.33%的学生月生活费在399元一下,人月均313元;而直辖市、省城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62.34%的学生月生活费在400元以上,人月均461元;地级市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53.55%的学生月生活费在400元以上,人月均440元。
如果在县市创办大学,使当地的高中毕业生就地接受高等教育,不但免去了学生在偏远家乡和学校所在的大城市之间的奔波,最重要地是同大城市的高校相比,由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当地县市级大学的高等教育的培养费要相对低廉很多,这就大大降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扩大了学校在县市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中的生源。
(五)退休知识分子、企事业团体、高校自身参与办学的积极性高涨我国有大量的退休知识分子,特别是高校中的退休教师,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建县市级大学的举措,可以为这批富余人才提供了发挥余热的机会。应该通过相应政策,激励那些退休知识分子参与县市级大学建设的积极性。
Wholesale
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捐资助教,鼓励以股份制形式参与民办高校建设与管理,形成繁荣民办高等学校的巨大合力。
因此,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开办各种类型的股份制大学,根据国家政策引导侨资、外资等境外力量办学,扩大社会力量办学的比例。目前,在我国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政府鼓励社会捐资办学,这必将成为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重要途径。我国已经有这样的成功先例,企业参与创建县市级大学的积极性很高。高校利用人才优势为企业或县区定向培养所需人才,同时,企业和县区发挥资金优势为高校提供有偿服务费用,两者相得益彰,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优势互补原则,发挥了优势互补原则。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高校积极与市场经济接轨,主动预测和掌握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据此,调整专业方向和招生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创办县市级大学并使其作为经营办学活动的实体,进一步将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原则落实,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利益,有效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所需和急需的高级劳动力和科技知识产品,发挥好高等教育的各种功能。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县市级高校自身的创办热情。
(六)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呼吁高等教育前移
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人,到了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人。而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8万人与413万人,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从高校毕业生规模来看,总量大、增幅高是突出特点。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名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06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就业难固然同近几年我们国家的大学扩招有一定的关系,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同人才市场“供求结构矛盾”所造成的,即“结构性就业难题”。一般来说,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结构模式应该是金字塔形,而现在我国的就业人员队伍并不是这样,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鉴于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面对这样的就业矛盾,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开展以县市级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且,对于那些呆在大城市待业的大学毕业生们而言,建立一批地方大学,吸引这些人才前往执教,既可以有效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也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7421万人,如果按照再建1792所职业大学计算,可以吸引174万多人就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同时,在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中,在撤市建县的大环境下,有大量的公务人员无法安置,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办一些地方高等院校是可能的。一批富余干部完全可以到这些学校做管理人员及教学人员,这也有助缓解人才安置难题。加之这些人的行政职位与大学接轨,这种安排也容易被接受。
二 我国县市级大学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如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高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过于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内。改革开放后,这种布局没有能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批经济发展快、人口密集的城市或地区,这些地方没有高等院校,使当地缺乏研究开发力量,难以就地培养急需人才,使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缓慢,竞争力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诚然,大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中心,高等学校适当集中是必要的。而不少中小城市和地区中等教育发展快、教育质量高,其人口相对比较密集、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高等教育发展滞后。高校资源这种分布又不均又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1)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成本过高、阶层差距逐渐拉大、城乡间社会断裂、区域教育壁垒;(2)大学生“农村包围城市”,每年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只得去大城市上学,毕业后返回本地的人很少,造成城市人才拥挤而农村人才“空壳化”,城市人才就业压力加大而农村基层人才却十分匮乏;(3)农村部分经济条件差的学生难以支付去外地上学的较高学费及生活费。
由此可以看出,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不能完全而有针对性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而且区域之间的落差造成了教育不公平和社会不公正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创办县市两级大学举措具有现实的可行性。那么,县市级大学自身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优势,它的创建究竟能否为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问题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考察一下目前我国县市级大学的现状和特点,透过其业已取得的成绩来探讨县市级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
(一)我国县市级大学的现状
如前所述,我国最早的县市级大学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早在1984年就已经创办。二十多年来,县市级大学不断地开拓进取、勇于尝试,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市场趋向、学科特色、就业安排等等方面的定位一步步走向清晰,特色和优势日益凸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地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为企业和市场所青睐和吸纳的大量专业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依靠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业已启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逐步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县市级大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现实的必然性。
这二十多年来,虽然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普通高等教育事业的拓展更是突飞猛进。然而,相较之下,县市级大学的前进之路显得步履沉重,数量和规模之小如星星之火,远未形成燎原之势。到目前为止,有据可查的已经创办的县级大学不到10所。主要有:(1)江苏的沙洲职业工学院;(2)福建的泉州光电信息学院;(3)江西的樟树江西航天科技学院樟树生物医药工程院;(4)山东的潍坊科技职业学院;(5)江苏的南邮吴江职业技术学院;(6)浙江的义乌工商学院;(7)广东的番禺职业技术学院;(8)湖北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9)福建的福清大学;等等。
县市级大学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同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规模都是不相称的。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于2002年升至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之前处于精英教育的阶段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倾斜于培养少数精英专业和精英人才,而县市级大学自然难以受到政策上的眷顾。其次,创办大学要求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使其有能力创办大学的县市在我国还在少数,从目前我国仅有的几所县市级大学基本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一现实就一目了然,这也就从经济基础上制约了我国县市级大学的创办规模。再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县市级大学从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学科设置等方面一直在跟随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和补充,由于其自身发展仍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示范效应尚未形成,同样延缓了它的发展和普及。
(二)我国县市级大学的特色和优势
1区域分布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目前,我国仅有的几所县市级大学中,除了湖北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江西的航天科技学院樟树生物医药工程院之外,相对集中于东南沿海城市。由于沿海城市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取得了政策上和地域上的优势,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诸如珠江三角洲、江苏省、山东省等地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具备了创办县市级大学的经济基础。加之当地没有高校,产、学、研链条不健全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缓慢,竞争力减弱,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出现了急需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这就促使当地以培养高级技术人员为目标的县市级大学应运而生。同时,当地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为学生的成材、就业、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谓相得益彰。以潍坊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山东半岛经济圈的形成,其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以及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49位的寿光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都需要大量优秀的高等职业教育高专人才。因此,寿光当地政府对县市级大学的重视和投入意识非常强烈,学院教师工资由寿光市财政全额拨付,并且寿光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财政局五年内分期资助学院8500万元,其中2005年拨款1600万元,办学经费就有了非常稳定可靠的来源。当然,学院培养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呈现了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用潍坊市委常委、寿光市委书记徐振溪书记的话说:“没有潍坊科技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就没有寿光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导向,打造品牌和特色专业
专业是市场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目前,我国的县市级大学基本上坚持着这样的专业设置理念:专业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特色专业,紧紧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需求才有市场,县市级大学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坚持寻找市场、瞄准市场、依托市场,依据市场积极合理地设置专业,不断加强优势专业,打造精品专业,培育新兴专业,紧跟市场的结果必然吸引相关企业对急需人才的关注和吸纳。
一方面,不断凸显和加强学校的优势专业,例如,2003年沙洲职业工学院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高工专示范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又如,泉州光电信息学院所设的19个专业均为国家和福建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产业所需人才培养的专业,其中光电技术应用专业更是填补了福建省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空白。如此一来,专业优势得到凸显,在吸引了大批生源的同时,也引起有相关专业需求的企业的青睐。另一方面,结合当地的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特色,积极开拓特色专业和科技成果的研发。例如,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利用了蔬菜之乡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学院与荷兰王国北荷兰省联合成立了中荷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中荷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进行了4种蔬菜7种种法、2种花卉19个品种3种种法的对比实验,探索出了我国当前先进的无公害蔬菜、花卉种植模式,这一模式推广后使当地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很好地解决了蔬菜的出口难题,加快了当地蔬菜产业化进程。该学院成立了贾思勰农学思想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生态与植保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微藻生物技术研究所,成功举办了世界藻类大会和两届贾思勰农学思想研讨会。该学院研制的20%百速烟剂和28%百湿性粉剂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生态与植保研究所利用蜘蛛等天敌有效控制了大棚内害虫的危害;蔬菜花卉研究所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育出驱蚊草、大花惠兰、日本椿等10余种名贵稀有花卉品种。还与中国科学院开展了联合科研,已经完成了4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尤释机电获得了5项国家专加湿器利,现承担省级以上课题25项。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地区发展优势经济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也为学院人才的就业开拓了市场。
3定位于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加大实践教育环节的比例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价值是人人平等和个性潜能的发挥,是为了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成为适应生活要求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获得一种身份,更是为了获得实用的本领;高等教育也不再只是为了培养少数精英而存在,更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既造就英才,也培养一般劳动者。因此,县市级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承担起了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角色和任务。县市级大学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应用型、技术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以培育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对于实用型人才来说,专业特长变得异常重要。比如计算机专业,一个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一点的毕业生,还不如一个网页制作(或网络管理、图像设计、软件应用)有特长的毕业生找工作来得容易,也更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根据这一现状,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提倡开展“扬长教育”,坚持因材施教、扬人所长,在同一专业中实施几套各不相同的培养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特长来选择。比如该院的文秘专业就有公关方向、涉外方向和传统文秘方向供学生选择,为学生确立自己的特长提供了可能。
根据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这一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计划中的比例,实行多样证书制,增强学生步入岗位的“零适应”能力。例如,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创新并实行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能力为基础,技能为重点”的复合型教学模式,推行毕业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职业资格证和驾驶证“五证”离校制度。学院共有校内外实训基地48处,先后与“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科信电脑公司”、“潍坊科技市场”、“晨鸣热电集团网络中心”、“联盟化工集团”、“华源凯马集团”、“晨鸣纸业集团”、“山东大王纸业集团”、“海化集团生产机控中心”、“巨能集团”、“金玉米集团”、“齐民思集团”等28家企业联手,校企联合,相互促进,既满足了教学需求,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机电、化工专业的学生,获益匪浅,大大缩短了从实习到直接上岗的时间。例如,义乌工商技术职业学院积极鼓励学生以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等形式投身市场锻炼,同时加大了实训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规定实践教学要占学生总学时的40%。
4实现学校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收获较高就业率
同大中城市普通高等学校面对的就业压力相比,县市级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火爆场面已经成为各地人才招聘会上的亮点。为了实现学校的高就业率,县市级大学采取了学校培养同用人单位需要对接的措施。一方面实现教学对接,面对各个用人单位接受员工时提出“有工作经验”的基本要求的现实,主动扩大与企业的联系,签订协议,让企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工程的全过程,努力加大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课时,学院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让企业说了算,必要时,采用订单式培养。例如,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开展了订单教育,先后与潍柴集团、海化集团、晨鸣集团、联盟化工集团、富康制药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为他们订单培养学生,其中,每年为潍柴集团培养300名学生,为海化集团培养200名学生,为晨鸣集团培养150名学生,为联盟化工集团培养150名学生,为富康制药有限公司培养200名学生。
另外,该学院为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按照企业用人需要,为企业进行订单培养,培训中层干部150人次,实现了校企对接,互利双赢。
再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企业、行业的管理、技术骨干和专家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教学方案的设计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帮助进行课程开发,使专业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企业需求。番禺云光首饰有限公司在该院捐资兴建了番禺珠宝厂商会首饰设计室,配备了设备和制作软件,学院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学生,企业按照协议接受学生。另一方面实现信息对接,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成立了院领导领衔的就业指导中心,切实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同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第一时间将毕业生的相关情况反馈到用人单位,将企业的用人信息即时送达到毕业生手中,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起信息沟通的桥梁。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邀请香港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专家、番禺成功人士、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从如何写自荐信到个人形象设计、就业技巧,到法规政策的运用,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就业信息和政策,将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全部上网;为用人单位提供生源信息,介绍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情况,按岗推荐毕业生,组织学生参加小型的“双向选择”就业洽谈会。由于学校重视,措施得力,连续多年达到较高的就业率。自2001年广东省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2003年就业率为99.14%,名列高等职业院校第一位;2004年、2005年就业率分别为99.73%和99.85%,连续两年位居全省所有本专科院校第一位。
(三)县市级大学的效益昭示其存在的必然性
经过多年的积极实践和有益探索,我国的县市级大学在有限的舞台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前面我们已经考察了我国县市级大学的现状,其中提到我国目前的县市级大学多数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虽然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其中多数高新技术开发区处于小城镇或县市级城市,当地高等教育发展缓慢,而产业调整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同时大中城市高校的毕业生由于就业预期比较高,不愿意到县市级城市来发展,而且普通高校精英教育的定位使得其专业设置分工不细、针对性不强,学生的研究能力有余而上手实践能力较差。甚至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大中城市,由于精英教育模式的限制造成了“研究生好找,高级蓝领难求”的现象出现。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县市级大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这些县市级大学从办学之初就认识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于能否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于能否为地方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当地支柱产业为依托,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为目标,县市级大学多年来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周边大中城市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例如,泉州光电信息职业学院近三年来的毕业生广泛就业于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深圳、东莞、惠州、中山、福州、厦门和泉州等大中型城市,进入上海光学集团、凤凰光学集团、宁波光学集团、TCL集团、泉州港务集团、广东侨兴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深受用人单位的重视及好评。目前,已经有国内外知名企业向该院预定100多名2007届的毕业生。
如潍坊科技职业学院,
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学院办学目标、生源状况和就业服务方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关注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推进和完善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按照理论必需够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强化技能训练。以培养能力为着眼点,制定训练方案,扩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近几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该院2001年,大专招生685人,中专招生2435人;2002年,大专招生1230人,“五专”招生199人,中专招生2922人;2003年,大专招生2133人,“五专”招生617人,中专招生2700人;2004年,大专招生4860人,“五专”招生540人,中专招生2514人;2005年,大专招生5015人,“五专”招生424人,中专招生2500人;2006年,大专招生5649人,“五专”招生618人,中专招生2200人。该院正在积极申办本科院校,争取2007年招生10000人,其中,本科招生1000人,专科招生5000人,“五专”招生1000人,中专招生3000人。在校生规模已达到30000人。该院还与企业合作,如与山东海化集团、山东联盟化工集团、山东晨鸣集团、巨能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签订了委托培养协议书,举办订单教育,委托培养2000余人。与寿光市富康制药有限公司签订了培训企业管理干部的协议,对寿光市富康制药有限公司中层管理干部进行业务培训。
2降低了教育成本,更多的农民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乃至大城市的高层次转移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几亿农民的职业转移、地域迁移、身份变更,将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就主体的素质而言,还是就转入产业的素质而言,都是一种低层次的转移。因为无论以何种形式的转移,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都是最基本的条件。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所占比例极其微小,都折射出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低下。
县市级大学由于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的缘故,教育成本和培养成本相比较于大城市的高校要低廉许多,而且对于县市级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选择离家较近的县市级大学,不仅学杂费用低廉,还可以省去相当多的食宿生活费用和交通费用。
教育成本的降低使得原本上不起大学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这就为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这些农村户口的孩子毕业之后进入城镇、甚至是大中城市提供了可能,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乃至大城市的高层次转移创造了条件,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转化为人才转移行为,促进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高水平发展。
3大学文化的成形在相当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对周边县、乡、镇、村文化环境的优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高校自身存在的文化主要指的是“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伴随着县市级大学的创建,大学文化也随之逐渐形成,并且通过与周边城镇的文化互动作用于所在城镇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一方面,以科学精神引导城镇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树立崇尚科学的理性思维,引领他们形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氛围,为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农村营造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秉承和发扬人文传统,努力营造高尚的社会风气,对城镇居民和周边乡村的农民免费开放一些文化和体育设施,提倡进行高雅的娱乐活动,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另外,利用同周边大中城市文化的交流机会,引领当地城镇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将城市文明不断地向农村传播,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三 对县市级大学创新的建议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县市级大学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缺陷和问题,阻碍了它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这其中有政策上、经济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学校自身办学理念的创新不足。县市级大学要进一步创新,除了国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资金上的倾斜之外,更多地需要依靠学校自身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加大开放办学的步伐。这当然不是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县市级大学的舵手们与时俱进地对外界办学环境和自身特色优势进行深刻的再分析,根据现实情况积极调整办学思路,更新办学理念,不断地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深入挖掘自身尚未发挥出来的潜力,开创县市级大学的美好未来。
(一)办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政策的倾斜
要正确处理政府管理职能与学校自主办学之间的关系,改变过去高等教育由政府一手包办的单一模式,确立县市级大学的办学主体地位,并且在政策上予以适当的倾斜。首先,政府不应参与某个学校的具体管理,要使高校真正地成为办学主体,必须使高等学校有独立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同时不断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其次,高等学校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国家必须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必须围绕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制定更为健全的教育法规,从宏观领域规定教育大市场的竞争规则,保证各高校在人才市场和教育市场中公平竞争。再次,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视野的宽广性、长远性,合理规划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预防市场可能带来的片面逐利、无序竞争现象发生。
这就在两个方面给予了县市级高校发展的动力,一方面,自主办学地位的确立,使得县市级高校能够避免行政附属地位,成为教育市场上的决策主体,可以更加灵活地根据变化的市场实际及时调整应对措施。另一方面,由于其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那么政府就必须协调有限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为县市级大学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县市级大学自主地位的确立为其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自主办学的改革步伐放开了手脚,教育经费的提供为其创新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探索开放办学的新模式
积极探索开放办学的新模式,下决心打破学校与外部之间的原有界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采取各种形式与企业、公司合作办学,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聘请有技术、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实践教学的教师。其中,利用民间资金办学成为县市级大学开放办学的重要探索之一。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捐资助教,鼓励以股份制形式参与民办高校建设与管理,形成繁荣民办高等学校的巨大合力。
目前,我国的县市级大学中就存在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成功先例,如前面我们一再提到的泉州光电信息学院,就是由长春理工大学与福建知名企业集团石狮兴达集团联合创办的。这样的组合形式收获了双赢的成果,一方面,长春理工大学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科和师资建设,该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为泉州光电信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学校成功地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为树立企业的文化形象增色不少。因此,双方决定再次合作兴建长春理工大学泉州学院,实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另外,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创办县市级大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合作迅速发展,形成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在这方面,潍坊科技职业学院走在了前列。从2001年以来,该院先后与荷兰、乌克兰、印度、韩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在联合科研、合作办学、合办企业、教师引进、教材购入、互派留学、学术交流等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继2003年与印度加拉库尔大学在学院成功举办了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的基础上,2006年8月又与印度普纳大学在印度联合举办了“中印中文学院”,标志着该院的国际合作由教育资源的引进,跨入了教育资源输出的新阶段。该院还与韩国京东大学签订了“2+2”联合进行本科学生培养的办学协议,与韩国东西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与韩国罗州大学、金浦大学缔结为友好学校,2006年11月派赴韩国的留学生21人,还有209名准备赴国外留学的学生在学院预读。另外,与印度环球科技发展公司合作成立的“山东中印环球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产品不断上市,现已研发软件产品8大类15种,逐步打开了周边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借鉴国外经验。在软件人才培养中,该院引进和借鉴了印度软件培养体系中独特的“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的教育观念,引入了工程化思想,提出了“面向工程实践,以应用为纲,在实践中求发展”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软件应用模块分割的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即从事软件技术开发工作。
(三)进一步开拓专业设置,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产业化进程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科技人员。高素质农业人才的缺乏业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县市级大学作为同农村具有天然联系的高校,周边的广阔农村需要大学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因此,必须进一步开拓专业设置,将与农业相关的课程和专业纳入学校学科设置的范围。
县市级大学更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开拓更多的授课形式。例如,通过一些短期培训的方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教育,对新农村建设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新农村建设,要动员和利用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对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知识存量。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数量控制、素质提高、资源配置等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充分、科学、合理地发挥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四)要积极打破过去单一的录取模式,针对人才培养特点,多元化录取学生从为农村培养高素质带头人的目的出发,由当地乡村推荐和选拔一些优秀的农民代表,可以免试入学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上也要适当考虑农村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当地培养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农民成为农村干部。虽然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开始从综合类院校选调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担任干部职务,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但是,与这些大部分成长和生活在城市的毕业生相比,由县市级大学培养的农村干部同当地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当地的现实情况也比较熟悉,利于开展工作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五)与本科、研究生教育接轨
目前,我国的县市级大学多为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大学,而我国高等教育分大专、本科、研究生,读本科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人才标准。上大学又是一个家庭、一个人青年时代最重要的一笔投资,谁都想这笔投资能有丰厚的回报。因此,报考本科是必然理想的选择。家长、考生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仅上高等职业教育和大专,总感到处在受人轻视和歧视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前移”,大学数量增加,可以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大专与本科大学的接轨,使中专与大专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有机会继续深造,可以把以前所修学分带到大学,补至四年制,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通过多种模式在县市办一些大学,不仅为求学者节约大量资金,中间还可有时间挣钱补充经济来源,也能满足这部分人对上大学的需求。这也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例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泉州光电信息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长春理工大学和石狮兴达集团再度合作筹办长春理工大学泉州学院,实施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首期工程投资了4亿元,目前正在全面建设当中,这将为高中阶段的毕业生实现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六)我国创办社区大学的探索与成就
国外社区大学是一个别具风格的教育机构,严格来说它不是我们传统式的三年或四年制形式的大学(university),也不是一些纯粹培训专业技术的理工学院(polytechnic or technical institute)。社区大学是传统大学和理工学院的综合,它可以开办政府认可的大学课程,也同时提供社会教育和某类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区、县率先进入了小康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文化需求的提升和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的市、区、县开始着手组建社区学院。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周边及环渤海湾地区,社区学院蓬勃发展起来。
从目前我国创办的社区大学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社区大学,设在大中城市,培养对象是市民,提高市民素质;一类是农村社区大学,设在中小城镇,培养对象是农民,培养新型农民。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区大学有了新的发展。
2003年1月,浙江杭州社区大学成立。它是全国省会城市首家社区大学,与杭州广播电视大学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是一所培养各类成人应用型人才和提供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及各类培训的现代化开放大学。
2005年5月,江西省首所社区大学——化成社区大学在宜春市正式开班。化成社区大学由化成街道和宜春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创办,校址设在宜春电大校园内。作为一所非学历教育性学校,化成社区大学的成立,在江西省尚属首创。
2005年6月,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的浙江金华社区大学正式成立,以提高市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基本任务,本着“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原则,为社区提供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各类教育服务,培养实用性和专业性的人才服务,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大学设远程教育中心和市民培训中心两个教学机构。
2006年12月7日,海南省首家农村“社区大学”——石屋农村社区大学,在儋州市石屋村开学。该社区大学是一所以培训农民为宗旨的大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儋州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发起,面向农民开设生产生活技能、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社团组织训练等课程,以提升农村社区的整体素质,实现“知识农村化,农村知识化”。凡年满十八周岁具有继续学习愿望的农民,都可以报名参加农村社区大学的学习。社区大学采取学分制,学员修满规定的一百个学分,由市政府与该社区大学考核,通过考核的给予颁发结业证书。社区大学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其中实用技能学习40个学分,学术课程学习40个学分,社团活动20个学分。《海南首家农村社区大学开学 以培训农民为宗旨》,2006年12月7日人民网海南视窗。
(七)把县市级大学建成中国特色的社区大学
西方国家的社区大学在办学初衷、教学理念、专业特色、就业方向等方面同我国的县市级大学都有相似之处。我国社区大学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单位是县,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县,无论是组织管理体系,还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质,把一个县界定为一个社区,称为县市级社区,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然而,同西方的社区大学相比,目前,我国的县市级大学还有一些教育潜力尚未完全开发,需要进一步挖掘。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区别对待的招生制度和培养计划,实行学分制,严把毕业关;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和多样化的教学计划,使得个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全日班、半日班、夜间班和周末班等多种形式,选择接受两年制的学术性教学计划、一般性课程的教学计划、就职前培训的教学计划、岗位培训教学计划、业余教育教学计划等各种教育计划;进一步对当地居民免费开放学校的教学设施,包括学习资料中心、图书馆、体育场地、剧场等,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等。
因此,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在总结二十多年以来创办县市级大学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背景,同时积极借鉴美国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普及县市级社区大学的概念,将县市级大学建成中国特色的社区大学。
四 县市级大学的地位
县市级大学注重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应明确县市级大学属于与普通高校并行的应用型、技术型高等职业教育系列,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市级大学不是隐藏在普通高等教育里边,不隶属普通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应用型、技术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两个体系是并行的,但到一定层次以后可以有立交桥,可以是互通的,上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后可以上本科,可以上研究生。在导师方面可以实行“双师制”,即教师和工程师。县市级大学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方面军,需要大力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县市级大学因为培养的是应用型科学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所以可以认为是中国特色的生产力大学。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发展县市级大学,把县市级大学办成一流的生产力大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直接的生产力。
现在的大中城市的普通高等学校目标方向是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国家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输入人才,就业地主要是大中城市。而县市级大学的目标方向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强调实用性、实践性,为农村、小城镇建设输入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动力与智力支持。因此,面向新农村建设,在条件成熟的县市级开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大学,解决农民子弟、农民自身接受大学教育问题,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训技能型农民,这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目前,根据我国县市级大学的发展现状,首先,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条件已经具备的县市开办县市级大学,特别是在那些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县开办,条件成熟一个就办一个;其次,积极倡导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县市级大学的创办当中,县市要同企业协调起来,共谋发展;再次,根据现有县市级大学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办学模式,积累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将先进的办学理念逐步推广,形成典型示范效应;最后,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特色来调整和创新县市级大学的办学理念,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拓县市级大学的发展之路。
五 思考与结论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前移,大力开办县市级大学,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主要就业地也集中在大中城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大中城市,所培养的实用型人才大中城市难以大量接收,而急需大量实用型人才的县市级以及广大农村又难以吸引来。要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问题,必须改变办学思路,把高等职业大学前移,逐步向市级城市、经济状况较好的县办职业大学,改变目前大学集中在大中城市的状况以拉近求学人员与学校的距离,降低上学成本。目前,我国教育优质资源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尤其是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要障碍。“高等职业教育前移”主要是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冲突和矛盾。
我们提倡的“大学前移”、创办县市级大学,实际上就是走应用型、技术型高等职业教育线路,发展职业教育。其战略意义在于:有利于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有利于满足地方对实用人才的需求;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利于充分利用人才,激发创新能力。